中国钢化玻璃企业“矫捷回身”!马来西亚转口
浙江玻璃集团正在印度反推销初裁后(2024年11月)敏捷启动马来西亚转口方案,2025年1月首批转口货色成功抵印。该企业算了一笔账。
原产地“洗牌”:通过马来西亚出具当地产地证,货色“身份”从中国转为马来西亚,轻松规避印度针对中国的反推销14。
选择靠得住办事商:曲达仓天分、换柜、文件合规性缺一不成,取具备中马两地实体网点的专业机构合做14。
“取其被动承受关税,不如自动沉构链。” 这场由印度反推销激发的商业博弈,正正在催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新思维。前往搜狐,查看更多。
货色从中国口岸(如深圳、宁波)一般报关出口至马来西亚巴生港,采用“电放提单”模式,确保货权可控。
马来西亚转口至印度:仅需承担9。71%-10。14%的反补助税(按报关价计较),分析成本显著降低14。
跟着RCEP深化及东南亚供应链升级,马来西亚、专家预测,2025年中国对印转口商业规模或增加40%,而钢化玻璃仅是冰山一角——从硫化黑到预应力钢绞线,更多行业正复制这一模式811。
2025年2月10日,印度商工部一纸通知布告,正式对中国和越南的纹理钢化玻璃挥出反推销“沉拳”,颁布发表征收为期5年的反推销税。按照裁定,中国钢化玻璃的最低限价高达658-664美元/吨,这意味着间接出口至印度的中国产物将面对“报关价取限价差额”的额外税负,成本陡增导致合作力骤降25。
“印度市场占我们出口份额的30%,现正在间接出口几乎无利可图。然而,危机中暗藏起色——马来西亚转口商业正成为破局环节!
中国间接出口印度:需缴纳“报关价取限价差额”反推销税(以最低限价658美元/吨为例,若报关价600美元/吨,则税额高达58美元/吨)。